中華鱘繁殖群體每10年衰減超50%
因為2013年沒有監測到野生中華鱘產卵,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記者看到,147個飼養池空空如也,無卵可孵
全人工繁殖成功的中華鱘子一代
2000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鱘打好信標,準備放流
工作人員為放流前的中華鱘體檢
4月10日,位于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里,2000尾2歲半的中華鱘全部打標完畢,它們將于13日被放流到長江。
此前,中國科學院水生所、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所、水利部水工程所四家科研單位,于2013年10月底歷時2個月對長江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場進行了監測,結果未監測到其自然繁殖,這是我國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
專家稱,人工放流的中華鱘占野生比率不到4%,中華鱘野生種群生存面臨嚴重危機。
三種方法 均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鱘卵
8日,位于沙市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記者看到,147個飼養池空空如也,池里沒有一滴水。而2008年以前,每到中華鱘產卵孵化時,科研人員都在飼養池邊連夜值班看守,等待魚苗出膜。
宜昌西壩附近,是目前發現的中華鱘唯一自然產卵場。正常產卵時,每條雌鱘的產卵數量可達30萬~120萬粒卵,專家統計,每100萬粒卵里,只有3粒能夠真正長成魚。
中華鱘研究所姜偉博士說,野外監測中華鱘產卵最傳統的方式是捕撈黃顙魚、銅魚進行解剖,看其腹中有無中華鱘卵;然后是用魚探儀監測,最后才是沉網采卵。
姜偉說,自從2012年12月份監測考察就沒有發現魚腹中有卵了,但當年用魚探儀監測到中華鱘產卵。到了2013年10月至12月,他們在宜昌西壩、廟嘴、壩口上游,用三種方式進行監測,都一無所獲。
生存環境壓力 野生種群瀕臨“漩渦效應”邊緣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杜浩博士最新分析報告顯示,每10年中華鱘資源量衰減50%以上。中華鱘繁殖群體種群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雌雄性比增大有時達到10:1,這意味著可能有部分成熟的雌魚無法完成生殖。
專家認為,梯級水電站、涉水工程、長江航運、環境污染、過度捕撈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長江生態環境,加劇了中華鱘的生存壓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教授危起偉心情沉重說:“中華鱘野生種群瀕臨滅絕。”
遺傳學上,物種衰退直至滅絕的趨勢被擬為旋渦效應:越接近漩渦中心滅絕的速度越快。中華鱘研究所杜合軍教授說,中華鱘種群已經到了漩渦邊緣。
每年人工放流數千尾
為了有效增加和恢復中華鱘自然種群資源量,我國每年都向長江放流數千尾人工培育的中華鱘。
今年,中華鱘研究所放歸的這批中華鱘,是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體長已經有70厘米左右,它們出生在2011年12月10日左右。它們要游上2000公里,歷經種種磨難,最終幸存者可在今年6月左右到達河海交匯處上海長江口。在這里,它們還要呆上3個月,等逐漸適應由江河淡水環境到海水的轉化,然后就投入大海的懷抱,直到14年后,它們發育成熟了,再洄游到長江繁育下一代。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楊元金介紹,這2000尾中華鱘的DNA樣本已經提取,并建好相應的細胞庫和基因庫。它們身上還被打了兩種信標:打在骨板上的電子芯片如同身份證,可以掃描出中華鱘出身信息編號、外掛的黃標可以防止沿江誤捕并便于調查。其中,有20尾中華鱘體內首次植入聲吶信標,這對現在僅有長江口和產卵場兩頭的初步數據是很好的補充和完善。
據每年長江口監測的數據來看,人工放流的中華鱘占野生比率不到4%,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可以起到保種的作用,但對中華鱘自然種群的恢復來說如同杯水車薪。
記者高寶燕 攝影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lysyr.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