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及流行情況
1、白便的認識
不少養殖戶在對蝦養殖過程中都碰到過“白便”,在一開始時人們認為只是對蝦的糞便,隨著不斷的研究,人們發現白便并不是食物消化后的糞便,也不可簡單定義為“腸炎”,而是肝胰臟和腸道病變的結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大部分案例可見脫落的肝胰臟腺管上皮、胰腺微絨毛組織、腸道粘膜上皮和增生細胞形成的白色有機物,因為外觀白色,像對蝦糞便被稱為“白便”。
2、流行情況
早在2009年華南對蝦養殖中就有白便出現,因范圍小,并沒有引起大家關注。
到2011年時,包括廣東、福建、廣西、海南等南方養殖重地白便大面積爆發,而且一出現,幾天后就會空腸、空胃、游塘、爬邊等。
到2014年天津、河北等地也大面積爆發白便。
2017年部分養殖區域白便發生情況,見下表
二、白便的癥狀
“白便”的主要成分是肝胰臟排出的病變組織、粘液和毒液,腸道脫落的一些粘膜及少部分正常的糞便。
“白便”的癥狀:糞便細長呈白色(像白線)、有粘性、浮在水面、嚴重時成片漂在水面有惡臭味。初始階段對蝦攝食正常,但隨著病情加重,出現吃料慢甚至不吃料或蝦身瘦弱(殼肉分離),且伴隨游塘及偷死(蝦腸道發紅或腸道有白色膿狀物)。
典型的腸道病理變化是腸壁面膜上皮細胞畸形變異脫落、腸道逐漸變空發白、肝胰臟萎縮。脫落的腺管上皮、胰腺微絨毛組織、腸道粘膜上皮和增生細胞隨糞便排出;增生并纖維化的細胞層整體脫落,且可多次脫落,可形成多次白便。
三、白便的幾個時期
1、白便前期:屬于肝胰臟中毒期或白便沉底期,此時肝胰臟負擔加大,出現一些輕微病變,此時蝦吃料攝食正常,甚至有吃料猛增現象或出現吃料減少、減慢現象;此時肝胰臟腫大,還沒有空腸現象。
2、白便中期:白便懸浮期,表現為:食欲很差,吃料更慢;空腸蝦開始出現;肝萎縮達到5%;白便蝦比例增大至50%。
3、白便后期:白便飄浮期,表現為:吃料更慢;空腸空胃10%;肝萎縮8--10%;白便占80%;殼肉分離占50%;白便漂浮。
4、白便晚期:滿塘白便,表現為:基本吃料占10%正常量;空腸空胃20%;肝萎縮15%;白便100%;殼肉分離80%;白便又白又粗,又長又多。
四、“白便”的可能原因分析
“白便”成因較為復雜,眾說紛紜,有害細菌、藻毒素、水變、藥物刺激、寄生蟲等單一或者綜合作用都可能引發對蝦“白便”。眾所周知,肝胰臟具有解毒、消化、免疫調節等功能,是對蝦體內最大最重要的內臟器官,以上原因會侵害與損傷肝胰臟的組織和細胞,發生“白便”的原因筆者更傾向于肝胰臟的病變,導致相關代謝、免疫功能失調。
1、藻毒素
對蝦因攝食一些死亡的有害藻類或大型藻類,因不易消化、藻類死亡變質、含有藻毒素(肝毒素等)等從而引發蝦的肝胰臟、腸道病變。
藻毒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肝毒素,主要為微囊藻毒素,能直接導致肝胰臟腫大、萎縮、出血、壞死以及胃腸道炎癥、壞死等病變,還對對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另一類為神經毒素,主要為魚腥藻毒素-a(該毒素活性高,毒性大,但不穩定,半衰期短,尤其在光照和高pH條件下,可迅速降解為無毒。),是一種潛在的神經肌肉傳導阻止劑,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導致骨骼肌肉等癱瘓,重癥者可因呼吸系統屏障而致死。
2、致病菌引起
大量的弧菌如副溶血弧菌、哈維氏弧菌、創傷弧菌等致病菌聚集在池塘底部,附著在飼料、殘餌、有機碎屑、死藻上不斷繁殖生長,對蝦攝食后,引起肝胰臟腫大、發紅、萎縮,腸道感染等病變。
3、水質惡化(含高溫)
對蝦是底棲動物,由于殘餌、糞便、死藻的大量累積導致池底發熱、發臭、泛酸,生物和化學耗氧量大,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嚴重超標,成為原生動物、細菌、病毒的滋生地,變成了大家常說的“聚毒層”。“聚毒層”會加重肝胰臟負擔,腐蝕腸粘膜,最終導致“白便”,此時而往往并發黑鰓、黃鰓、爛鰓、爛眼、紅須、紅尾、爛尾、斷須、白濁等癥狀。
而高溫季節時,水溫普遍偏高,易對消化機能、免疫系統產生影響,可間接引發白便。高溫時水體容易分層,底層溶氧低,也易于產生聚毒層。
4、過量投喂
長時間過量投喂會造成肝胰臟、腸道長期在過重的消化負荷、底質差的脅迫中(有機物積累過多,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超標),也會引起蝦肝胰臟和腸道的病變,引發白便。
5、對蝦誤食碳酸鈣
水體來源和人工添加的各種產品形成的碳酸鈣在池塘底部形成沉淀,一方面底棲硅藻在底部大量繁殖,對蝦攝食底棲硅藻的同時攝食碳酸鈣形成白便;另一方面,人工投喂對蝦飼料,黏附碳酸鈣,造成對蝦誤食;會出現嚴重的白便,甚至出現白身白肢白尾。
6、其它原因
①霉菌毒素:由于劣質原料或貯存方法不當等原因,造成飼料中霉菌毒素超標,對蝦長期食用霉變的飼料,造成肝細胞壞死,肝胰臟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礙。霉菌毒素使對蝦機體免疫受到抑制,容易誘發大規模的疾病。
②濫用藥物:濫用抗生素、消毒劑、殺蟲劑均能導致對蝦肝胰臟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肝功能障礙。
③寄生蟲害引起的原因:微孢子蟲。微孢子蟲有兩種:一種感染對蝦肌肉,造成對蝦肌肉白濁,俗稱“棉花蝦”。近期研究發現的另一種微孢子蟲區別于原來相對常見的定植在對蝦肌肉的“微孢子蟲”,此孢子蟲常定植在蝦的肝胰腺、腸道內(因此也稱為“蝦肝腸孢蟲”),有研究表明“蝦肝腸孢蟲”是造成對蝦生長緩慢的重要原因。感染此類孢子蟲的蝦初期吃料并未有明顯下見,但光吃不長,耗料嚴重,而且感染嚴重的也會逐步出現白便現象。
④蝦苗原因:蝦苗幼體肝胰臟的健康程度,肝胰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否健全;苗場標苗期間是否用過傷害肝胰臟的產品,比如過量的抗生素等。
五、防控建議
“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可從提高對蝦體質(肝胰臟、腸)、改善和優化水體環境(水、底、藻)、切斷病原體傳播途徑等方面入手。
1、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水體透明度:
①定期檢測水質、藻相、溶氧等情況,氨氮、亞硝酸鹽等超標和藻相變化時,及時采取措施保持良好水質、藻相和透明度。
②高溫季節可以采取搭遮陽網的方式降低池塘水溫。
③經常解毒,降低水體中有害毒素。
2、注重底質養護:
俗話說“養蝦先養水,養水先養底”,經常下塘底查看底質情況,有條件的徹底清理塘底臟物是非常重要的,建議 定期使用底改產品。
3、選用優質飼料,合理投料:
不要使用劣質、發霉變質的飼料;飼料應儲存在干燥通風處;合理控制投喂量和投喂次數,避免對蝦攝食變質飼料和過飽導致肝胰臟和腸道病變。
4、保肝護腸:
定期內服活菌、增強免疫力藥品、中草藥等,改善修復腸道、保肝護肝、幫助肝臟排毒。
5、平常少用抗生素做預防處理。
6、加強管理:
每天巡塘;平時多觀察對蝦攝食、活力及糞便情況;夜間管理工作不能疏忽,預防缺氧等。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lysyr.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