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料就真的能有效控制蝦病嗎?早期的過量投料,不可否認是加重了對蝦肝胰腺的負擔,其主要表現在暴食直接造成肝胰腺的負擔過重,造成代償性腫大發紅,甚至造成肝功能受損病變。同時早期的蝦苗活動力差,沒法將池底的飼料吃干凈,過多的剩料會在水底發霉腐敗,使底質提前惡化。
①如果是暴食引起的肝腫大、發紅,腸道腫脹發紅等,通過控料確實可以使之自然恢復健康。
②如果是細菌、病毒感染呢?
而這種做法往往還會給養殖戶造成一個假象:停料促使健康蝦為覓食將死蝦吃掉了,讓人感覺死蝦少了,“眼根”似乎清靜了,但事實上蝦塘里對蝦的數量也在持續減少。而且有很多池塘看起來已經沒有死蝦了,但一投料就又有死蝦出現。所以細菌或病毒感染時,通過停料控制,恢復后成活率一般都極低。
③如果是環境惡化、有毒藻類過多而出現的病害,停料后料臺里看到的都是綠色、紅色的糞便,這說明對蝦都在吃死蝦和死藻,情況將會跟感染的一樣,加速對蝦發病,肝臟萎縮,水蝦多,生長慢,甚至死亡,恢復后成活率也極低。
為了防病,過分控料,又是否可取呢?早期的對蝦生長快,對營養的需求較高,所以在水不夠肥、餌料生物不充足時過分控料,難免會造成蝦苗因營養不良而生長緩慢,蛻殼周期拉長,體質瘦弱,抵抗力差。這時,只要稍有些水質、氣候的變化或病原體的滋長,都會很容易引發疾病。
因此可見,盲目的控料和停料,非但不能真正控制和預防疾病,還可能導致對蝦疾病發生和加速感染擴大、甚至死亡。近幾年的養殖中,發病池塘產量極低的很多,其中不少都與盲目控料、停料有莫大關系。
那么,我們應如何合理投料呢?在放苗后,根據水中生物餌料的密度決定投料的時間、數量。
當水體浮游動物(俗稱:水蛛)多時,適當推遲喂料。在觀察到浮游動物密度減小時,開始投喂。開始時每天按20克/萬尾苗的數量在投料區進行投喂,每天遞增20-30%。
到放苗后16-20天(冷天20-25天),開始按飼料臺的吃食情況增減投喂量。投喂的飼料用乳酸菌和多維發酵后使用,一方面可以減輕肝臟負擔,提高消化吸收率;另方面可以防止長霉腐敗、惡化底質,還可以增加池底有益菌數量。
在養殖中后期,考慮到環境自凈能力和高投料量帶來的內源污染的矛盾,應嚴格控料。但實踐證明,在水體中生物餌料不足時的投餌率低于2%,對蝦基本不長或生長緩慢。對蝦很瘦弱,活力差,賣相也不好。所以中后期的控料是個關鍵的技術。
當水較瘦時,增加投餌量,滿足對蝦的生長需求;水較濃時,潑灑活化的微生物和碳源,補充總堿度,使池塘中的懸浮有機質變成“生物絮團”,作為生物餌料,同時減少投料。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lysyr.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