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 危起偉
農業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生博導。研究方向為大型瀕危魚類保護,并致力于鱘魚類的可持續利用研究,與美、日、德、捷克同行建有長期合作關系。承擔科技部基礎工作重點專項、公益性研究、國家支撐計劃、農業及水利行業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50余項。學術兼職主要有: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組成員、世界鱘魚保護學會理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以及《CurrentZoology》雜志編委等。發表論文16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一、鱘魚的生物學簡介
1、鱘魚的生物學分類及現生種類
鱘魚是介于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之間相對低等的魚類,現生鱘魚共有27個種和亞種。鱘魚的生物學特性易雜交,鱘科之間的魚類幾乎都可互交。
2、自然種群的地理分布
鱘魚在全球有三個密集分布區:歐洲東部;環繞北太平洋兩岸;北美洲東海岸均分布于北半球。其中,中華鱘珠江種群和海灣鱘有越過北回歸線分布,但繁殖仍在北回歸線以北區域。
在三個密集分布區的基礎上,Bemis(1997)將現生鱘魚分為9個生物地理區:
(1)太平洋東岸;
(2)北美大湖地區等;
(3)大西洋西北部;
(4)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墨西哥灣;
(5)大西洋東北部;
(6)里海地區;
(7)西伯利亞及北冰洋流域;
(8)黑龍江,日本海等;
(9)長江,珠江。
3、生物學和生態學概述
鱘魚的個體大:0.5m-7m,體重最大超過1000kg;繁殖周期長,壽命長:自然種群一般第一次性成熟在10年以上,壽命可達100年。鱘魚是亞冷水性魚類,適宜生長水溫10-24℃,適宜繁殖水溫8-18℃。
鱘魚染色體組型復雜:染色體數目多,微型染色體多認為有3個類型。易雜交:里海的俄羅斯鱘和閃光鱘,黑龍江的施氏鱘和鰉,人工養殖實踐(如施氏鱘*鰉),雜交后代多可育。
鱘魚多數種類具有洄游習性,依種類不同,可分為:
(1)溯河產卵洄游型(Anadromy):
生活史的主要階段在海洋中度過,性成熟時上溯到淡水河流中產卵,繁殖后親魚再返回海洋,幼魚也行降河洄游,進入河口咸淡水后陸續進入海洋生長。鱘魚的絕大多數種類屬于這種生活史類型,包括的種類有歐洲鰉、美洲大西洋鱘、歐洲大西洋鱘、俄羅斯鱘、閃光鱘等15種。
(2)咸淡水雙向遷徙型(Freshwateramphidromy):
在咸水和淡水間洄游,在咸水中生長,而生活史的某些時期進入淡水,進行非生殖性洄游,目前對這種洄游的機理尚不清楚。短吻鱘屬于這種洄游類型,某些河口種類可能屬于這種類型。
(3)河川洄游型(Potamodromy):
生長和繁殖均在淡水,生長在河流的較下游或湖泊中,性成熟時洄游到河流較上游河段產卵繁殖。鏟鱘和擬鏟鱘所有種、匙吻鱘、湖鱘、達氏鱘和施氏鱘屬于這種類型。
二、世界鱘類資源及其瀕危狀況
目前世界鱘類野生種群全面處于受威脅狀態,部分物種野生種群絕跡。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目錄顯示:在1996年,我國有12種+3個自然鱘魚處于瀕危狀態(Endangered,EN),6種+3個自然種群處于極危狀態(CriticalEndangered,CR),2個自然種群野外絕跡。在2010年,對歐洲和亞洲鱘類評估,增加了8種極危CR,包括中國的中華鱘、鰉和施氏鱘,故中國5種主要鱘類野生種群處于極危(CR)狀態。
三、中國鱘魚養殖概述
鱘魚現生種類
中國鱘魚養殖的發展歷程,在1950年-1972年只有一些零星的生態學分類上的記錄和描述,1972-1991主要是做增殖放流的工作,1991年后慢慢開始商業化的養殖,其后規模不斷擴大。自2000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鱘魚養殖生產國。鱘類養殖苗種供應也不再依賴野生或進口。
目前中國鱘魚主要養殖品種有西伯利亞鱘、匙吻鱘、小體鱘、施氏鱘、俄羅斯鱘、鱘鰉(大)雜交、鰉、中華鱘等。養殖產量3-4萬余噸/年,超過世界鱘魚年養殖產量的80%,或等于歷史上世界鱘魚年最高捕撈量。
目前中國鱘魚養殖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四川、北京、湖北、山東、湖南和廣東等地。鱘魚為亞冷水性魚類,生長適宜溫度為15-26,廣東和福建盡管冬季的水溫較為適宜,但是一般地表水水溫超過26長達3-5個月因此該地區并非鱘魚的最適宜養殖區域。
四、我國養殖鱘魚利用與貿易情況
世界鱘魚資源變化趨勢(1950-2006)
全球和中國鱘魚養殖量(1988-2006)
我國各省份鱘魚養殖比例
目前鱘魚的利用方式主要有魚肉和魚子醬兩部分。魚肉有活體、冷凍及少量方便食品。活體一般在酒樓銷售,以規格1kg左右的為主;冷凍則多銷往我國東北地區,規格以10kg-50kg居多。
由于鱘魚在我國大多數省份并非傳統食品,養殖產量的迅猛增長不能被市場迅速接受,因此價格急速下滑,上市產量由1998年的約100噸,至2001-2002年上升到約5000噸,而價格由約400元/千克下滑至約40元/千克,即5年中,產量增長了50倍,價格下滑了10倍。
我國鱘魚子醬產量可穩定在300t左右。據報道的世界鱘魚捕撈產量為15,000-30,000t/year(1960-1992),合算鱘魚子醬約1000-2000t,目前缺口大(>900t)。魚子醬的傳統消費市場在北美,歐洲和日本,發展中國家如中東、中國或許是鱘魚子醬的潛在消費大國。
但也有悲觀估計,鱘魚子醬的價格已經開始下滑,許多商家選擇內銷(3000元/kg),不確定因數多,如面臨國外的競爭、技術壁壘以及國內價格戰等,如果缺乏引導和有效管理,中國養殖鱘魚子醬產業將很快崩潰。
因此,養殖鱘魚多元化利用是產業出路。
由于鱘魚具有多種可利用價值,因此,發展養殖業的同時,應當跳出水產養殖的圈子,發展鱘魚產業。目前看來,鱘魚的利用價值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食品(包括活魚):是目前的主要消費方式,其市場容量近年在千噸左右,是鱘魚利用的極少部分。
冰鮮、冷凍加工:由于鱘魚無肌間刺,肉質細嫩鮮美,較為適合兒童和西方人食用,具有較大的市場前景,估計近年的國內外市場容量在1萬噸以上。
熏烤:是歐美的傳統食品,因俄羅斯鱘魚自然資源的枯竭,市場看好。
熟食(功能食品):國內有企業已經開發出了可降低威脅人類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鱘魚功能食品,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
2、制革:養殖到足夠大個體的鱘魚,其皮制作的鱘魚皮革,具有堅韌、高強度和美觀等特點,將優于鱷魚皮,市場前景看好。
3、藥用和保健品:實驗證實,鱘魚的軟骨不亞于鯊魚軟骨,由它提取的軟骨素市場前景看好。鱘魚的皮、鰓和脂肪均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根據加拿大和國內的幾個科研部門未公開的研究結果,鱘魚具有抗癌、治癌的特殊功效,因此,鱘魚的巨大潛在醫藥開發潛力勿容置疑。
4、魚籽醬:為歐洲傳統的高檔食品,常為皇族或豪門顯貴所必備,單此項即可獲得豐厚利潤。由于俄羅斯魚籽醬產業面臨崩潰,而歐美由于鱘種質、水源和勞動力問題等,鱘魚養殖業發展緩慢,預計在近7年內,世界鱘魚籽醬將是需方市場。
以上各項,除活體銷售外,均需要大個體的鱘魚,這將擺脫目前的畸形消費市場。通過分步實施,十多年后,相信我國鱘魚業將形成百億產值的大產業。
五、我國鱘魚貿易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鱘魚主要采用兩種養殖模式: 網箱和流水養殖
國內:鱘魚養殖產量與商品鱘價格變動情況
養殖鱘魚子醬產量預測(t)(根據存塘數據估算)
總體來說,進出口情況良好。因政府政府得力,科技進步,國際組織及國際同行(如WSCS,IUCN鱘魚專家組等)對中國鱘魚保護與養殖情況比較了解,形象好,給我國鱘魚出口奠定了良好基礎。
出口對我國鱘類自然資源影響不大。我國現有養殖業已經形成穩定產業鏈條,苗種供應不依賴野生和進口,對本國鱘魚資源和國外鱘魚資源無影響
但進口對我國鱘魚種類的潛在影響不可忽視。鱘類自然繁殖條件相似,外來鱘可能形成外來鱘種入侵。如長江上游存在達氏鱘和白鱘,進口的其他鱘魚在這些流域養殖,危害不可忽視。長江中下游存在中華鱘,已經發現長江中下游大量外來鱘魚種的出現。在2006,在長江江蘇溆浦段中華鱘救護站監測到的221幼鱘中,69.9%為養殖逃逸的雜交鱘。外來鱘種可能攜帶病毒,造成無法去除的永久危害,如在美國高首鱘種發現兩種病毒,潛伏在生殖腺或受精卵中,傳遞給后代,病毒爆發苗種整體死亡,防控困難。
建議:1、由國家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制定鱘類運輸、養殖和繁殖技術規范,限制和有效管理外來種鱘魚養殖的各種行為;2、制定國家鱘魚養殖可持續發展規劃,有計劃地儲備優質鱘魚親體,加大鱘魚資源及其棲息地修復力度;3、加強鱘魚種類鑒別(特別是雜交種的分子鑒定)技術研究,逐步實行養殖鱘魚和流通鱘魚及其產品的國內標記制度4、加強鱘魚保護與產業管理。(本刊據危起偉報告整理)
中國鰻魚網(www.lysyr.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